登录注册 欢迎来到互联网医院管理平台!
NEWS INFORMATION
食疗养生 首页 > 食疗养生

食疗养生

黄芪 时间:2018-02-03

原料介绍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等的根。蒙古黄芪为多年生草本,生于山坡、沟旁或疏林下,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新疆、本期等地,在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有栽培;膜荚黄芪生于向阳山坡或灌边缘,或见于河边沙质地。 播种后1至7年采收,气温高、土质较差的地区生长1至2年即可采收。于9至11月或春季冬芽萌动前采挖,深刨以防折断根,切下芦头,抖净泥土,晒至半干,堆积1至2日再晒,直至晒干为止,剪去侧根及须根,扎成小捆。 1. 内蒙古黄芪根呈圆柱形,上粗下细,少有分枝,长20至60厘米,直径1至3厘米。表面淡黄棕色,有明显的皱纹及横切长皮孔。质硬而韧,断面纤维状,略带粉性。气特异,味微甜,嚼之有豆腥气。 2. 膜荚黄芪根与蒙古黄芪的根相似。 以条粗长、皱纹少、质坚而绵、断面色黄白、粉性足、味甜者为佳。 适宜人群 表实邪盛、湿阻气滞、肠胃积滞、阴虚阳亢、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,均禁服。 食物相克 黄芪恶白鲜皮,反藜芦,畏五灵脂、防风。 食用指导 1. 补气升阳宜炙用;益卫固表、行水消肿、托毒生肌宜生用。 2. 气虚体弱,倦怠乏力,食少懒言者,宜与人参或党参相须为用。 3. 若脾虚食少,便溏或泄泻者,可与白茯苓、薏苡仁同用。 4. 体弱表虚,肌表不固之自汗,及虚人易感风邪者,宜与防风、白术同用。 食疗作用 黄芪本作黄耆,李时珍曾解释:“耆者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今欲通作黄芪。”苏颂曰:“其皮折之如绵,谓之绵黄芪。”陈承《本草别说》则云:“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,故名绵黄耆,非谓其柔韧如绵也。”又因其根长如箭杆,故名箭芪。 黄芪这药是一个常用的补气药,补而不燥,在中医界有“十药九芪”的说法,可见黄芪是用量最大的中药之一。黄芪除了具有补中益,固表止汗的作用之外,最新研究发现,它对癌症的治疗也有着特殊效能。 食材文化 黄芪味甘、性微温,归脾、肺经; 入气分,可升可降;具有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行水消肿,托毒生肌的功效; 具有内伤劳倦,神疲乏力,脾虚泄泻,肺虚喘嗽,胃虚下垂,久泄脱肛,阴挺,带下,吐血,便血,崩漏 ,表虚自汗,盗汗,水肿,血盖,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。 温馨提示 黄芪因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黄芪、炒黄芪、米炒黄芪、蜜黄芪、酒黄芪、盐黄芪。 炮制后的黄芪贮干燥容器内,炒黄芪、米炒黄芪、蜜黄芪、酒黄芪、盐黄芪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,防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