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注册 欢迎来到互联网医院管理平台!
NEWS INFORMATION
中医百科 首页 > 中医百科

中医百科

饴糖 时间:2017-12-08

导读:缓中,补虚,生津,润燥。治劳倦伤脾,里急腹痛,肺燥咳嗽,吐血,口渴,咽痛, 便秘。 《别录》:"主补虚乏,止渴,去血。" 《千金食治》:"补虚冷,益气力,止肠鸣、咽 痛,除唾血,却咳嗽。" 孟诜:"补虚止渴,健脾胃气,去留血,补中。" 《日华子本草》:" 益气力,消痰止嗽,并润五脏。" 《圣惠方》:"解乌头、天雄、附子毒。" 《本草蒙筌》:" 和脾,润肺,止渴,消痰。治喉箝鱼骨,疗误吞钱环。" 《本草汇言》:"治中焦营气暴伤,眩晕 ,消渴,消中,怔忡烦乱。" 《长沙药解》:"补脾精,化胃气,生津,养血,缓

【别名】

饧(《方言》),胶饴(陶弘景),饧糖(孟诜),软糖(《蜀本草

【来源】

为米、大麦、小麦、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。 【药材药性】饴糖有软、硬之分,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,粘性很大;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,混入空气 后凝固而成,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。味甘,药用以秋饴糖为佳。 全国各地均产。

【性味归经】

甘,温。 《别录》:"味甘,微温。" 《本草蒙筌》:"味甘苦。" 《纲目》:"甘 ,大温,无毒。入脾、胃、肺经。 《汤液本草》:"入足太阴经。" 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脾 二经。" 《本草汇言》:"入足阳明、太阴经气分。"

【功能主治】

缓中,补虚,生津,润燥。治劳倦伤脾,里急腹痛,肺燥咳嗽,吐血,口渴,咽痛, 便秘。 《别录》:"主补虚乏,止渴,去血。" 《千金食治》:"补虚冷,益气力,止肠鸣、咽 痛,除唾血,却咳嗽。" 孟诜:"补虚止渴,健脾胃气,去留血,补中。" 《日华子本草》:" 益气力,消痰止嗽,并润五脏。" 《圣惠方》:"解乌头、天雄、附子毒。" 《本草蒙筌》:" 和脾,润肺,止渴,消痰。治喉箝鱼骨,疗误吞钱环。" 《本草汇言》:"治中焦营气暴伤,眩晕 ,消渴,消中,怔忡烦乱。" 《长沙药解》:"补脾精,化胃气,生津,养血,缓

【临床应用】

内服:烊化冲入汤药中,1~2两;熬膏或入丸剂。

【使用注意】

湿热内郁,中满吐逆忌服。 《品汇精要》:"中满不宜用,呕家勿用。" 《纲目》:" 秘结、牙露、赤目、疳病者,切宜忌之。"

【相关方剂】

治虚劳里急,悸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:桂枝三两(去皮
),甘草三两(炙),大枣十二枚,芍药六两,生姜三两,胶饴一升。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
去滓,内胶饴,更上微火消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小建中汤) 治心胸中大寒痛,
呕不能饮食,腹中寒,上冲皮起,出见有头足,上下痛而不可触近:蜀椒二合(炒,去汗),干姜四
两,人参二两。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纳胶饴气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。(
《金匮要略》大建中汤) 治卒得咳嗽:饴糖六两,干姜六两(末之),豉二两。先以水一升,煮豉
三沸,去滓,纳饴糖,消,纳干姜,分为三服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 治伤寒大毒嗽:怡糖于蔓菁、
薤汁中煎一沸,顿服之。(《食疗本草》) 治咸哮喘嗽:胶饴拌轻粉,熬焦为丸,噙化。(《本经
逢原》) 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:白萝卜捣汁一碗,饴糖五钱。蒸化,乘热缓缓呷之。(《本草汇言
》) 治大便干结不通:饴糖拈成指头大,用香油涂拌绿矾末,塞谷道内。(《本草汇言》) 治胎
坠不安:饴糖五钱,以砂仁泡汤化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 治诸鱼骨哽在喉中:饴糖不拘多少,为丸
如鸡子黄大,吞之,又渐作大丸,再吞。(《圣济总录》饴糖丸) 治误吞银环及钗者:饴糖一斤,
一顿渐渐食尽,多食之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 治误吞稻芒:白饧频食。(《简便单方》) 服药过
剂闷乱者:饴糖食之。(《千金方》)
【名家论述】《注解伤寒论》:"《内经》曰,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。胶饴、大枣、甘草之甘以
缓中也。" 《纲目》:"甘属土,肾病毋多食甘。甘伤肾,肾痛而齿落,皆指此类也。" 《本草
经疏》:"饴糖,甘入脾,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,故主补虚乏,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。肺胃有火则发
渴,火上炎,迫血妄行则吐血,甘能缓火之标,则火下降而渴自止,血自去也。" 《药征续编》
:"胶饴之功,盖似甘草及蜜,故能缓诸急。考征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,又曰里急,又曰妇人腹中
痛。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。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。依此三方,则胶饴能治里急,夫腹中
急痛,腹中痛,岂非里急矣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