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疏风,清热。治外感风热,头痛目赤,咽痛,齿痛,皮肤风痒。 《重庆堂随笔》: "患风热头疼龈痛,搽患处。" 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"清热散风。治头风,目赤,咽痛,牙疼, 皮肤风热。" 《国药的药理学》:"头痛、晕船、反胃、胃肠气胀等,涂布或内服。" 《中药形 性经验鉴别法》:"治疝痛,下痢。"
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。植物形态详"薄荷"条。 【药材药性】为无色至淡黄色或绿黄色的油状液体,具有纯馥的薄荷香气,带辛辣而清凉,有强烈的窜 透性。在温度较低时有大量的无色晶体析出。存放日久则色渐变深,质渐变粘。易溶于水,与醇、 醚、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。比重(25℃)0.899~0.909。 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】参见"薄荷"条。
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"辛,凉,无毒。"
疏风,清热。治外感风热,头痛目赤,咽痛,齿痛,皮肤风痒。 《重庆堂随笔》: "患风热头疼龈痛,搽患处。" 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"清热散风。治头风,目赤,咽痛,牙疼, 皮肤风热。" 《国药的药理学》:"头痛、晕船、反胃、胃肠气胀等,涂布或内服。" 《中药形 性经验鉴别法》:"治疝痛,下痢。"
内服:开水冲,1~3滴。外用:涂患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