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清肺止咳,凉血解毒。治肺痈,咳血,吐血,衄血,尿血,痈肿,疥癞,跌打损伤, 风火牙痛。 《本草拾遗》:"主痈肿,风疹,脚气肿。捣敷之,亦煮汤洗肿处。" 《纲目》:" 治小便出血,吐血,衄血,龋齿痛。" 《王安卿采药志》:"治肺火结成脓血痈疽。" 《福建民 间草药》:"清肺疗咳,退热止血。" 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理气,除风湿,消痞块。治痞块,风 湿疼痛,痨伤咳嗽。" 《湖南药物志》:"治温热病、痢疾、心气痛、月经不调等证。"
镜面草(《杨氏家藏方》),想儿草、地连钱(《纲目拾遗》),抱
为水龙骨科植物伏石蕨的全草或带根全草。
伏石蕨 多年生附生草本。根状茎细长,绿色,匍匐;鳞片疏生,黄褐色,透明,卵状 披针形,基部圆形,不规则分叉,上部细长,全缘。叶柄基部有节,密被鳞片;叶疏生,异形;营 养叶近无柄或有短柄,圆形或椭圆形,全缘,长1.5~2.5厘米,宽1~1.5厘米;孢子叶细长,舌形 或线形,长3~4厘米,宽2~3毫米;叶脉不明显,网状,网脉不到叶边。孢子囊群多连合呈线形, 位于中脉与叶缘之间,略近中脉,被多数盾状、有柄的鳞片,不具子囊群盖。孢子近肾形,透明平 滑。 生于树上或潮湿的岩石上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全草含蕨甾醇、蜕皮松、蜕皮甾酮、伏石蕨甾酮。
夏、秋采收。
辛,凉。 《纲目》:"味辛。" 《王安卿采药志》:"性凉。" 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 "甘微苫,寒。"
清肺止咳,凉血解毒。治肺痈,咳血,吐血,衄血,尿血,痈肿,疥癞,跌打损伤, 风火牙痛。 《本草拾遗》:"主痈肿,风疹,脚气肿。捣敷之,亦煮汤洗肿处。" 《纲目》:" 治小便出血,吐血,衄血,龋齿痛。" 《王安卿采药志》:"治肺火结成脓血痈疽。" 《福建民 间草药》:"清肺疗咳,退热止血。" 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理气,除风湿,消痞块。治痞块,风 湿疼痛,痨伤咳嗽。" 《湖南药物志》:"治温热病、痢疾、心气痛、月经不调等证。"
内服:煎汤,3~6钱(鲜者2~4两)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治吐血,衄血:镜面草水洗,擂酒服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) 治肺痈吐脓:螺厣草二两
,冰糖半两。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 治肺热咳血:螺厣草四两,猪肺四两。加水适量,
煎成一碗,分两次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 治小便后出鲜血数点而不疼,如是一月,饮酒则甚:
镜面草汁一器,入少蜜,水进二服。(《陈日华经验方》) 治痞块:石耳坠一两,炖猪大肠服食。
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 治小儿头疮:镜面草日干为末,和轻粉、麻曲敷之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)
治手指肿毒及指恶疮,消毒止痛:镜面草捣烂敷之。(《寿域神方》) 治蛇缠恶疮:镜面草,入盐
杵烂敷之。(《纲目》) 治创伤出血:螺厣草茎心,捣匀后外敷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 治风湿
疼痛:石耳坠一两,煎酒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 治牙齿虫痛:镜面草,不拘多少,以水缸下泥
捣成膏,入香油二、三点,研匀,贴于痛处腮上。(《乾坤生意》) 治风火牙痛:螺厣草茎心五钱
。酌冲开水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 解鼠莽毒:镜面草自然汁、清油各一杯。和服,即下毒三
、五次,以内粥补之,不可迟。(《医说》) 蟋蟀 (《纲目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