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清热利湿,活血祛瘀。治黄疸,小便不利,水肿腹胀,跌损瘀痛,血痢,血淋,白带 过多,月经不调,百瘕积聚,产后停瘀腹痛。 《滇南本草》:"利小便,疗胃中湿热,或眼仁发 黄,或周身黄肿,消水肿。" 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治饱胀,顺气化痰,发诸毒。" 《东北药植 志》:"破血下胀,下血止痛,产后余疾,止金疮血,心腹痛下气,水胀血气,通妇人经脉,百结, 止霍乱下泻,小儿尿血。" 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利尿。治小便短赤,黄疸,肝炎。" 《 贵州草药》:"解表,散寒热,利湿祛风。" 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"
金钟茵陈(《滇南本草》),黄花茵陈、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吊
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全草。
阴行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 一年生草本,高25~70厘米。茎直立,上部分枝,通常被 白色柔毛。叶对生,长2~6厘米,宽1.5~3厘米,羽状分裂,裂片3~4对,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齿状 缺刻,基部狭窄下延成叶状柄;苞片披针形至线形,近全缘或3浅裂。花单朵腋生及顶生,排列成总 状花序;花萼筒状,长约2厘米,有短粗毛,先端5裂,外表有绿色纵棱10条;花冠唇形,黄色,长 约2.5厘米,上唇兜状,全缘,下唇3裂,中央1裂片较大,外面被柔毛;雄蕊4,2强;雌蕊1,子房 上位,2室,花柱伸出上唇外,微向上弯,柱头略膨大。蒴果椭圆形,长约12毫米,宽约3毫米,先 端尖锐,胞背开裂。种子多数,黑色。花期8~9月。果期11~12月。 生于旷野、丘陵、平坡、草丛 、路旁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 【药材药性】干燥全草长30~60厘米,枝表面紫褐色,被黄白色短柔毛,基部毛较少或近于无毛,质坚 实而硬,折断面黄白色,中央有髓。残留的叶片为黑褐色,多破碎不全,皱缩卷曲,质脆而易脱落 。花序着生在枝端,花冠多数已萎落,花萼黄褐色,宿存,内萼通常藏有多数棕褐色的种子。以干 燥无根、色棕紫者佳。 产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云南、广西等地。 本品的带果全草在华北、东北、 西北地区以及山东、安徽北部、江苏北部等地区,作为刘寄奴使用,习称"北刘寄奴",为刘寄奴商 品中应用最广的一种。参见"刘寄奴"条。
含强心甙和挥发油。
拣净杂质,去根,洗净泥土,稍浸,切段晒干。
苦,凉。 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微苦。" 《贵州植药调查》:"辛苦,凉。"
清热利湿,活血祛瘀。治黄疸,小便不利,水肿腹胀,跌损瘀痛,血痢,血淋,白带 过多,月经不调,百瘕积聚,产后停瘀腹痛。 《滇南本草》:"利小便,疗胃中湿热,或眼仁发 黄,或周身黄肿,消水肿。" 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治饱胀,顺气化痰,发诸毒。" 《东北药植 志》:"破血下胀,下血止痛,产后余疾,止金疮血,心腹痛下气,水胀血气,通妇人经脉,百结, 止霍乱下泻,小儿尿血。" 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利尿。治小便短赤,黄疸,肝炎。" 《 贵州草药》:"解表,散寒热,利湿祛风。" 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"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;或研末。
治湿热黄疸,小便不利,遍身发黄:阴行草一至二两。水煎,日服两次。((福建民间草
药》) 治热闭小便不利:阴行草一两至两半。水煎,调冬蜜服,日服一至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
》) 治跌打损伤,瘀血作痛:阴行草,研末,泡酒服。每次一至二钱,每日一次,服三至四次。(
《泉州本草》) 治血痢:鲜阴行草一至三两。清水煎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 治血淋,小腹胀满:
阴行草五钱。开水炖,加冬蜜冲,日服二次。(《闽东本草》) 治白带:阴行草一两。水煎,冲黄
酒、红糖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 治感冒、咳嗽:阴行草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
常用草药》)